甬剧为上大师生提供了一顿丰美的艺术大餐
——甬剧《风雨祠堂》艺术座谈会纪要
宁波地方戏甬剧带着比较成熟的剧目《风雨祠堂》来上海大剧院演出时,我校200多位师生观看了演出。2010年4月13日下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召开了"甬剧《风雨祠堂》艺术座谈会"。
会议由我校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恒夫教授主持,与会人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江巨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山林教授、宁波市甬剧院院长郭国强先生、宁波市甬剧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风雨祠堂》主要演员王锦文女士、该剧导演李建平先生以及影视学院的部分老师和《风雨祠堂》的部分演职人员。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参与了座谈会。会议围绕着《风雨祠堂》的艺术特色以及甬剧的发展前景展开了座谈和讨论。
起始,朱恒夫教授介绍了甬剧的发展历程。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剧种。历史上曾有过"串客"、"宁波滩簧"等名称,1950年始定名"甬剧"。导演李建平介绍,《风雨祠堂》改编自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小说《老妇还乡》。在改编过程中,编剧和导演将故事的发生地放置到了民国初期宁波一个小镇的祠堂中,将故事情节完全中国化。主演王锦文谈到,目前甬剧只有一个剧团,但是演员们对这个剧种充满了希望,大家都在为甬剧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座谈会上,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参加会议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大家一致认可《风雨祠堂》在艺术上的探索,都认为这部戏改编得十分成功。它将在金钱的魔力下,人性的丑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整部剧虽然充满了荒诞的场景,但是真切的反映了特定戏剧情境下的真实,具有极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认为,剧本改编成功的原因,第一个是故事的背景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改动,把东欧的小城居伦换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南古镇。第二在原作中,夫人克莱尔早年被抛弃,是因为金钱,她的情人伊尔为了金钱和体面人家的小姐结婚。而在《风雨祠堂》中主要是因为礼教,少爷不可能娶丫头,特别是自由恋爱的丫头。如果说夫人当年差一点被沉塘,那是礼教杀人;但是今天程家传差一点被逼死,是金钱杀人。反映了中国从封建时代向后来的时代转变的历史转折时期,礼教杀人到金钱杀人这么一个过渡,在原作《老妇还乡》中,始终是金钱杀人;《风雨祠堂》是礼教杀人到金钱杀人。礼教杀人可怕,金钱杀人同样可怕。从全剧来看,编剧和导演的匠心体现在花儿的形象上,这符合中国观众心理,要有一点亮色。花儿代表着未来,或者说是人们的希望。第三点是细节的设计颇具匠心。例如沉塘的青石板、金盒子、黄豆和绿豆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上大影视学院副教授赵晓红老师认为该剧不仅在细节、情节、背景上具备中国元素,还具备了与全球经济接轨的现代意识。
同时大家出于将该剧打磨得更好从而成为经典剧目的良好愿望,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提议,该剧八幕戏精彩紧凑,但在唱词转圜自然的方面,可以稍微注意一下,服装色彩要与人物心理搭配好。上大影视学院青年教师洪代星认为,还可以加强剧中的中西文化冲突,设计一些具有回应性的情节。上大影视学院青年教师罗清池则提出在戏曲中加入"视觉系"的概念,以加强戏曲蒙太奇的可观性。
之后,导演李建平、编剧王信厚,就在座的各位专家同学提出的关于改编的疑问,一一作答。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上海宁波同乡会的领导,代表宁波籍的广大观众,恳切地希望宁波甬剧团经常到上海来演出。
最后,朱恒夫教授总结道,《风雨祠堂》经过演出实践的打磨,一定会成为甬剧的经典剧目。当甬剧积淀了一定的经典剧目之后,它就会从小剧种变成大剧种,成为国剧之一种。(罗清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