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教授

    李奇

  • 副教授

    陶斌

  • 二级演员

    何欢

  • 副教授

    罗业云

  • 副教授

    屠楠

  • 副教授

    陆伟

  • 高级实验师

    黄剑波

  • 高级工程师

    张嘉亮

  • 副教授

    霍猛

  • 副教授

    曲丽萍

  • 副教授

    刘兆君

  • 副教授

    吴杰

  • 副研究员

    张杰

  • 副教授

    黄一迁

  • 副教授

    祝明杰

  • 副教授

    朱永华

  • 副教授

    周倩雯

  • 副教授

    张莹

  • 副教授

    徐文明

  • 副教授

    谢志峰

  • 副教授

    王艳云

  • 二级编剧

    刘思

  • 副教授

    廖亮

  • 副教授

    蒋敏

  • 副教授

    葛颖

  • 副教授

    邓黛

  • 副教授

    陈晓达

  • 副教授

    敖国兴

  • 副教授

    黄东晋

李奇

李奇,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电影美学、导演理论、电影史等。

曾从事电视节目导播、编导、电影杂志记者等工作,指导学生短片作品,获“谢晋杯”学院奖。

主要教授《外国电影史》、《法国电影研究》、《欧洲电影大师作品分析》等专业课程。

陶斌

陶斌,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实践创作及理论研究。

科研成果有纵向项目: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上海早期动画电影研究(1949年以前)》,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好莱坞动画电影研究》,参与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上海无纸动画研究》,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表演艺术研究》;横向项目:曾参与国内外多部动画系列片的制作,动漫作品《朋友》前期角色造型设计方案动漫作品《小玲珑》角色造型设计方案;论文《民间美术在美术片创作中的得失考辩》、《论迪士尼动画角色中的女巫原型》以及教材《动画分镜头设计教程》。

何欢

何欢,女,硕士,国家二级演员。

曾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拥有15年舞台表演和镜头前表演经验。参加演出的国内外舞台剧、话剧达30余部,共计500余场。这些舞台剧、话剧曾巡演于多个国家及地区。话剧代表作包括:《暴风雨》、《雾都孤儿》、《乌合之众》、《茶花女》、《红与黑》等。

主要教授课程:《西欧戏剧史》等。

罗业云

罗业云,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电影、数字媒体艺术。

出版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著1本,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动画创作教材2本;在《当代电影》、《装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视域下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研究”,承担多项影视相关项目的创意与制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屠楠

屠楠,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美术、舞台设计等。

与陈凯歌、王家卫等著名导演多次合作,担任包括《妖猫传》、《我和我的祖国-白昼流星》、《繁花》等多部影视剧美术指导、美术总监。担任襄阳唐城艺术总监。曾获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奖、第55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

主要教授电影美术相关课程。

陆伟

陆伟,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襄阳唐城总设计师。主要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当代艺术创作、建筑与园林研究、写作等。

电影《妖猫传》美术指导,获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第55届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美术指导;电影《椒麻堂会》美术顾问,第7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湖南卫视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美术指导,服装造型指导。设计成都轨道交通5号线公共艺术重点站抚琴站作品《凤求凰》,该项目获美国缪斯设计奖2021年设计类别金奖。

主要教授电影美术相关课程。

黄剑波

黄剑波,男,博士、高级实验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类本科招生主管、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主管。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图像研究。

目前主持省部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五代十国墓室壁画的图像意义及其世俗化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艺工融合背景下电影特效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抗战艺术史”子课题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抗战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第2参与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传统石雕工艺美术作品巡展”(第1参与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北朝菩萨造像的象征意义及其本土化研究”(第2参与人)、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中韩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室”(第2参与人)。近期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上海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第1完成人)、软件著作权1项(主要参与人)。个人美术作品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部级奖项2项。

主要教授《艺术概论》、《艺术创意学》、《文献调研与论文写作》等课程。

张嘉亮

张嘉亮,男,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动画电影制片人,特效导演,动捕技术总监。曾代表中影特效公司,担任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电影《狼图腾》的视效总监;获2015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参加动画故事片《风语咒》三维动画制作,获2019年金鸡奖最佳美术片;与美国Profile公司(《阿凡达》的数字特效拍摄公司)合作拍摄大型明星演出虚拟偶像电影《爵迹2》,担任动捕总监;北京派格太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电影《富春山居图》数字视效总监;原力动画虚拟拍摄和运动捕捉总监;壹星国际文化公司超级写实虚拟偶像制作总监;电影数字特效行业,国际工业化生产软件Maya,中国区官方讲师认证考官(AAI认证);Maya软件研发公司Alias(加拿大),中国区高级研发工程师;具有Maya国际认证讲师资格,可认证课程:Maya Transation/Maya Dynamics/Maya Character Animation/Maya Mel/Maya2008/2009/2010。

代表作品有:1999年-2002年上影厂《紧急迫降》、《极地大营救》特效制作;2012年电影《富春山居图》特效总监;2014年电视剧《戚继光》特效监制;2014年电影《狼图腾》数字狼运动捕捉和特效制作;2015年动画电影《兰陵王》总监制,动画导演;2019年致良知四合院数字王阳明写实人物制作总监;2020年华纳中国区动画电影《马头琴传说》三维技术研发和支持;2021年中央电视台数字主持人《飞向月球》(第二季)。

霍猛

霍猛,男,硕士,院聘副教授。多年来以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等身份投身于电影行业中,对电影制作、电影创作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和内容产出均有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2018年,在《2018最美表演》分别搭档郑恺、聂远拍摄两部短片。2018年,执导电影《过昭关》,并凭借该片获得2018年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平遥国际电影展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奖,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导演奖,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最佳导演奖,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奖年度青年导演奖和2020年第27届华鼎奖中国电影最佳新锐导演奖。

曲丽萍

曲丽萍,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影视产业、影视创作、影视制片管理。

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中,被各级政府采纳决策咨询报告30余篇;在创作领域中,担任多部影视作品制片人,近年致力于纪录片创作,担任《第三极之植物王国》、《石头记》等多部纪录片撰稿、制片人。

刘兆君

刘兆君,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黑龙江省影视艺术中心副主任,参与创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影视制作专业。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会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术、影视摄影、后现代影像。

摄制影视剧《聊斋》、《封锯以后》、《孝子贤孙》、《赵尚志》等影视作品数百部,其中影视剧《隆冬》获东北三省第七界电视剧金虎奖“最佳摄像奖”、MTV《两团火》获中国音乐电视94MTV“金奖”、影视剧《有爱的日子》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影视剧《太阳出山岗》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影视剧《封锯以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纪录片《长子李秀男》获纪录片第七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羊城杯)“优秀奖”、纪录片《赛装节》获中国澳门国际数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微电影《陌生手机号》获中国学院奖影视类“金奖”、微电影《殉》获中国学院奖影视类“银奖”、数码摄影《微界系列》获上海国际摄影节“最佳创意表现奖”、数码摄影《人狗情未了》获第六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数码摄影银奖”等国家级奖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主要教授课程:《影视美术设计》、《电影摄影画面创作》、《影视光线艺术》、《影视剪辑》、《实验影像》、《影视广告》、《摄影语言》等。

吴杰

吴杰,男,硕士、院聘副教授、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电影摄影风格化叙事表现手段。

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讲师至2003年,之后创立北京普月万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从事广告短片和宣传片创作,兼任导演、摄影师,曾与张艺谋、冯小刚导演合作任执行导演完成一系列明星宣传影片的拍摄。2000年入选CLIO中国广告杰出创意50人,2005年度中国著名广告导演。获得奖项有:1999年时报亚太奖、第六届全国广告银奖、2000年香港4A广告大奖。

教授课程:《影片解析》、《初级电影照明技巧》、《高级电影照明技巧》、《广告MV实践》、《高级电影摄影技术与技巧》、《电影摄影技巧实践》、《电影摄影毕业创作》、《电影摄影造型创作C》、《电影摄影灯光造型C》、《电影摄影风格化创作》。

张杰

张杰,男,副研究员。

主要代表作有歌曲:天下勿忘心安一路之下这,就是爱最美的太阳他不懂逆战明天过后三生三世剑心等。

主要成就:2010年韩国MAMA亚洲最佳歌手奖;蝉联2008-2011年四届中国TOP排行榜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蝉联2009-2012年四届中国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男歌手;蝉联2012-2013年中国TOP排行榜最佳男歌手奖;2014年第42届全美音乐奖年度国际艺人奖;蝉联第16-20届全球华语榜中榜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蝉联第22届-26届东方风云榜最佳男歌手奖;2017年中国金唱片奖最佳流行歌手奖;蝉联2018-2019年两届华人歌曲音乐盛典最佳男歌手奖;2019年第四次献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20年为国漫电影《姜子牙》献唱同名主题曲《姜子牙》等等。多年来成功举办多场演唱会并发表多首音乐单曲和音乐专辑,成为首位在欧洲开演唱会并在世界巡演经过四大洲的中国内地歌手,截止2020年在全中国建立近50间张杰音乐梦想教室并获得中国儿童慈善奖突出贡献奖。

黄一迁

黄一迁,女,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艺术管理等;主要教授《影视美术设计概论》《中外绘画史》《中外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画说外滩建筑》等课程。

主持上海市教育课题一般项目“上海民营美术馆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协同机制研究”,并参与“中国抗战时期艺术文献整理和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大学美术学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沪杭宁美术资源调查研究”国家课题编写、“都市艺术资本国际论坛”等项目。策划《百年交响——上海外滩历史建筑变迁油画展》、《归一·分流——两种油画美术教育个案文献展》、《明园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等三十余次视觉艺术展览。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艺术评论于CSSCI、核心期刊、文汇报等。

祝明杰

祝明杰,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新媒体影像、动画艺术、表演艺术。

主要成果:在《当代电影》、《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研究》、《电影新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赛博朋克电影的城市空间图景》、《谁在动画中表演:动画表演的主体性探寻》、《新媒体时代电影微批评的失序与突围》、《无纸动画对传统动画格局的重构》、《中美电影数字特效差异的成因探源》等十几篇学术论文。完成的专著和主编的教材主要有《别样的“表演”——动画表演体系建构研究》、《动画分镜头设计教程》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等。主持的省部级以上课题主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动画表演艺术研究》、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表演艺术研究》;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上海无纸动画研究》;指导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创维杯第十一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第十一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原创剧本大赛原创剧本大赛、第二十五届上海市优秀广告作品展评赛等多个比赛中获奖。

主要教授:《影视美学与批评研究》、《影视与戏剧理论》、《华语电影研究》、《影视与戏剧实践与探究》、《影视文化与美学》、《动画艺术研究》等。

朱永华

朱永华,男,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情感计算、计算机应用,最近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媒体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情感计算。

近年来,主持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大数据环境下面向数字电影的非结构化影视素材检索技术”;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主持“‘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半结构化数据库存储方法研究实现”;作为骨干,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食品风味感知与喜好影响机制及中国风味地图构建”的在研项目。

周倩雯

周倩雯,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影视学会海派影视学会理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智库专家,曾为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莫纳什大学访问学者、巴林王国巴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领域:编剧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外电影史、人类表演学、新媒体艺术、公共艺术。

科研成果:专著《天一影片公司探析》为上海市社哲办重大项目“现代电影产业与电影创作”子项目成果;参与合著教材《剧本写作:元素练习方法》;参编《外国戏剧鉴赏辞典》、《人类表演学——平行式发展(TDR纽约戏剧评论中文版)》、《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2015年卷)》、《微电影艺术导论》等。论文发表于《戏剧艺术》、《戏剧》、《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传记研究》、《电影新作》等核心刊物,曾获《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多篇评论文章发表于《文汇报》、《解放日报》。主持公共艺术教育、演艺产业等相关研究课题,获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上海市语委、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智库项目资助;原创舞台剧剧本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扶持项目资助。

张莹

张莹,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声音的技术开发与艺术创作。讲授的课程主要有:《电影中的音乐》、《影视声音研究》、《录音与声效》、《影视声音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曾参与影视传播教育高地教材建设项目并出版著作《数字声学设计》、主编主译《文化创意产业读本》。近年来致力于虚拟现实电影声音和游戏声音互动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主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高峰学科项目《基于虚拟现实(VR)的影视声音整体方案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包括《创造虚拟现实电影的声音景观》、《浅谈VR电影的声音设计思维》、《从Ambisonics到双耳听觉——VR电影声音制作方案研究》、等。

徐文明

徐文明,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及亚洲电影研究。

曾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现代转型与民国时期宁波市民的文化娱乐》、《中国早期电影广告文化史研究》、《上海电影海外传播史研究》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部青年基金等研究项目。

谢志峰

谢志峰,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面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视频编辑处理、大数据智能处理等。

近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等各级别课题十余项,共发表高水平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4项,曾赴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作访问学者,腾讯优图项目组担任研究人员,荣获2013年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2017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积极开展与腾讯公司、饿了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通方信息、上海烟草、海潮新技术、斐樊科技等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研发的视觉无损压缩、卡通风格化、哼唱识别、票房可视化、人脸识别、字符识别、异常数据挖掘、智能推荐等技术和系统在企事业单位的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王艳云

王艳云,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电影史、电影文化与城市影像研究。

学术成果:主持教育部“都市元素与电影新型——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电影中的都市形象研究”等,参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研究”、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上海大学首批思政课程建设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经典华语电影》等项目多项。2013年发表专著《海上光影——中国早期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发表《因声而起的舒绣文:有声电影时代的明星范式、声音政治与角色类型》、《云放映·微记录·增内涵:疫情之下中国电影的危与机》、《作者·明星·资本:产业创新语境下的周星驰及其电影》、《吴天明与一个时代的中国电影》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届“学会奖”评论类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等奖项。

刘思

刘思,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二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曾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访问学者,兼职教学助理。主要研究领域:戏剧影视叙事理论研究,中国民族电影美学研究,戏剧影视编剧创作技法研究。

近年来,刘思在从事理论科研的同时,兼顾实践创作。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专项资助,同时获得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成果有专著《“事”与“情”——中国电影叙事意境研究》;话剧剧本《失败的贾老师》,立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专项扶持;(修改稿《渡河》)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专项扶持,获“为了明天——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题创作剧本征集活动”优秀剧本奖;话剧剧本《飞机正在飞行》,入选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戏剧扶持计划,2018年由国家话剧院公开剧本朗读,同年获第五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计划)优秀剧本入围奖;电影剧本《并不存在的爱情保险》,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专项扶持,入围Next Idea青年编剧大赛;创办“歪脑”戏剧工作室,推出话剧品牌《拾叁》系列。除此以外,话剧剧本《战日云烟》、《爆炒一家亲》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专项扶持并配套落地演出,话剧作品《青春之歌》上演于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动画片《甜蜜特攻队》网剧《摩登伐木类》真人秀《我是水手》纪录片《北欧环保之旅》等作品皆在电视台、网络平台上播出。

廖亮

廖亮,女,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越剧史研究、戏曲传播研究、戏曲剧种史研究、电视节目研究等。

蒋敏

蒋敏,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上海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动漫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研究。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校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主要讲授《艺术概论》、《动画概论》、《动画场景设计》、《影视概念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

葛颖

葛颖,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电影导演、文本分析。

科研成果有专著:《电影阅读》、《漂移在影像的河流上》、《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世界影史50名人传奇》等。

邓黛

邓黛,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湾大学访问学者,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学。

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出版专著《镜像与变形》,在C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开设课程为《戏剧概论》、《戏剧经典研读》、《中外戏剧史》。

陈晓达

陈晓达,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电信导播中心电视部编导,东方卫视外语中心编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艺术系书记,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微电影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选片评委,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技术研究,亚洲类型电影研究。

近年来,指导短片、微电影获全国及国际影视节赛奖项数十项,个人曾获“玄陵艺术精英奖励基金”艺术教育奖、科讯杯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优秀指导老师奖等。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摩登上海的后现代想象》、《透视当代泰国电影产业的崛起》、《电影工业美学视阈下攀登者的制片机制、特效技术及网络营销研究》等;参与编著《泰国电影研究》、《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影视艺术概论》等。

主要教授《影视摄像》、《经典华语电影》、《电影产业与技术》、《影视技术发展与前沿》等课程。

敖国兴

敖国兴,男,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负责人,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影像材料语言新表现研究,当代影像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电影等,研究内容为摄影媒材显像的潜能对其美学延展而诞生新的影像价值,探讨影像的真实与虚构的叙事关系。

代表作品《北方以北,南方以南》、《欢乐颂》、《无名者》、《魇相》、《现实界》。作品《二人转东北吉普赛人》曾入选美国Discovery新锐导演,获得德国巴斯夫青年艺术家学术奖、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大奖、上海摄影艺术大展金奖。作品在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和荷兰皇家艺术中心等展出。其它主要作品有:2020年电影《捕龙记》/摄影指导,2020年电影《石头记》/摄影指导。2008年电影《曹杨》导演/摄影指导;2017年《重庆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当代美术馆,重庆;2016年《济南国际影像双年展》山东工艺美术馆,济南;《中国当代摄影展》荷兰皇宫艺术中心,荷兰;2015年《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展》Cipa画廊,北京;2014年《贝歇夫妇与亚洲6位艺术家作品展》新加波国家美术馆,新加坡;2013年《欢乐颂》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个展,连州。教授课程有《摄影造型艺术构思》、《图片摄影造型B》、《摄影与思维》、《电影摄影工作坊》、《毕业创作》等课程。

黄东晋

黄东晋,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主任,是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电影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面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物理仿真等。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等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C&G、JCAVW、CJE、JCST、VRST、CAS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授权6项)。

主要教授本科生课程《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游戏开发技术》和《人机交互》,硕士研究生课程《虚拟现实与互动娱乐》,以及博士研究生课程《数字媒体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