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 海外硕学系列讲座(2010年6月13日—22日) 第一场 The Search for Female Sexuality and the Negotiation with Feminism: Women’s Filmmak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崔淑琴 教授 美国鲍登学院 著名女性电影与纪录片研究专家 时间:2010年6月13日(周日)14:00—17:0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三教二楼基地会议室) 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电影学 Book Women Through the Lens: Gender and Nation in a Century of Chinese Cinema, University of Journal Articles & Book Chapters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Reconsidered" in 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ed. by Yingjin Zhang, Blackwell Publishing "Kekexili: Moral Dilemma and a Man with a Camera," Chinese Films in Focus-2,ed. by Chris Berry, "Negotiating In-Between: On New-Generation Filmmaking and Jia Zhangke's Film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Ning Ying's 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 海外硕学系列讲座(2010年6月13日—22日) 第二场 从电影到新电影: 数码化之后,新兴媒体、新叙事创造新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卢非易 教授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 著名台湾电影研究专家与电影史家 时间:2010年6月19日(周六) 9:30—12:00 14:00—16:3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一楼会议室) 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电影学 卢非易教授的学术成果: 1. Chris Berry; Feii Lu, 2005, "《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 盧非易, 2001.05, "台灣電影活水藍圖," 台灣電影活水藍圖, 行政院文建會. 3. 盧非易, 2001.04, "歐盟影視政策研究," 歐盟影視政策研究, 國科會. 4. 盧非易, 2001,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 行政院文建會. 5. 盧非易;王慰慈, 2000,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書名、口述歷史集,"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 國家電影資料館. 6. 盧非易, 1999.06,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初稿," 台灣新聞/紀錄片片目初稿, 行政院文建會. 7. 盧非易, 1998.12, "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遠流出版社修訂版(含電子光碟版). 8. 盧非易, 1997.04, "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 聯合文學. 9. 盧非易, 1997, "認識大眾文化," 認識大眾文化,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10. 盧非易, 1996, "飲食男," 聯合文學. 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 海外硕学系列讲座(2010年6月13日—22日) 第三场 民族文化,个人视野,多地记忆:中国电影的真实风景 张英进 教授 美国圣地亚哥(圣迭戈)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间:2010年6月21日(周一)14:00—17:0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一楼会议室) 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电影学 1. The C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Configur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Gender (Stanford U Press, 1996), 8 chapters, 390 pages, 20 illustrations. 著《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 2. China in a Polycentric World: Essays i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Stanford U Press, 1998), 12 chapters, 307 pages, 3 illustrations. 编《多中心世界中的中国: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8. 3.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Film, co-authored with Zhiwei Xiao, with additional contributions (less than 50,000 words) from nine other scholars (London: Routledge, 1998), 475 pages, 50 illustrations. 合著《中国电影百科全书》,英国劳特里兹,1999. 4.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 5. Screening 著《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介入、影像重构及跨国想象》,美国密支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2002. 6.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 著《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百年电影史》,英国劳特里兹,2004. 7. 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 Alternative Fil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ed. with Paul Pickowicz and with a preface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8 chapters, 1 appendix, 268 pages, 35 illustrations. 合编《从地下到独立:当代中国的另类电影文化》,美国罗曼菲尔德,2006. 8. "Mingxing: Chinese Stars and Stardom," a special issue, six articles, ed. with Mary Farquhar,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2 (2008). 合编《中国电影杂志》[UK]专辑(2008年2卷2期):"中国明星". 9. Cinema, Space, and Polylocality in a Globalizing 著《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空间与多地性》,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9. 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 Forum for Film Studies) 海外硕学系列讲座(2010年6月13日—22日) 第四场 Cinematography as Art and Craft 电影摄影视觉艺术与技术表现手段 张伟民 教授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系 时间:2010年6月22日(周二)14:00—16:30 地点: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一楼会议室) 主办: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电影学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
上一条:07级新闻传播学答辩安排
下一条:07级新闻传播学答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