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是教育部特批目录外专业,是国内影视教育领域首个申报成立的专业。专业秉承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理念,采用北美一流电影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配备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全面接轨,培养适应国际电影工业规范、掌握电影制作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被列入上海大学国际实验班建设和国际化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是上海大学的特色专业之一。

为积极响应"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化电影人才培养,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支撑,电影制作专业于10月29日16时至22时,召开了"国际视野下的电影制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学生作品展映交流",专业教师们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就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国际师资聘请计划、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为了更好的采纳建设性的培养方案,同时展示专业的教学成果,专家咨询环节和电影制作专业学生作品展映交流在二教502放映厅举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丁友东教授、副院长张斌教授、党委副书记倪瑜老师,国际知名导演柯文思先生、资深制片人韩轶女士,摄影系系主任吴杰老师、导演系青年导演杨洋老师,以及来自各专业的130多名学生出席了本次活动。展映由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常务副主任张莹老师主持,由柯文思先生为作品点评。

展映正式开始之前,柯文思先生同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事电影的心路历程。他的电影创作开始于不断试错,而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创作电影,并有专业的教师辅导,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他希望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无论未来是否继续在电影行业就业,都能学会如何去讲好故事,讲好关于自己、社会甚至是国家的故事。柯文思先生还鼓励电影制作专业的学生能继续在电影行业工作,肩负起用电影帮助社会、反映国家的责任。


随后,来自2018-2020级电影制作专业学生创作的11部类型风格各异的作品和3部预告片逐一放映,柯文思先生同主创团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指导。他谈到《旧书店》这部纪录片时表示,纪录片创作时要挖掘得够深,片中很多有趣的转折和改变还可以讲得再深入、动人一些。关于剧情片《天鹅》,柯文思导演肯定了结尾处的情节安排,他认为电影往往是出乎意料才有趣,不圆满的结局的安排给这部作品增光添彩。而对于2020级学生创作的剧情片《彭辉的夏天》,柯文思先生充分肯定了创作团队的构思,从演员选角、造型设计、镜头风格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


本次活动结束之际,上海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倪瑜老师再次强调了电影创作的现实意义,希望能看到同学们可以保持艺术创作的初心,坚持用电影反映现实、温暖人心。

最后,资深制片人韩轶女士期望电影制作专业的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成长,在创作中提升,坚持学电影的初衷和梦想,继续拍电影,拍有表达的电影。在未来,也能继续在电影行业长期创作、发展。

除了柯文思先生一对一的交流,在场嘉宾和各专业教师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给出了评价。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表示,从展映的作品中看到了"梦想",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专业技术上不断精进。摄影系系主任吴杰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纪录片《番茄酱》印象深刻,同时建议同学们能更多地学会用摄影画面讲故事。导演系杨洋老师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鼓励同学们要拍所爱的人物,爱所创作的人物,只有保持热爱,不放弃,持续挖掘,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孙宁老师则是从作品的声音角度强调了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希望同学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加关注声音的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