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上海-伯克利电影与媒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新中国电影70年:影像·工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6月15日至6月16日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北大楼成功举办。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贾磊磊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头人陈犀禾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朱枫老师、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周星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颜纯钧教授、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张燕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教授、北京电影学院赵宁宇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Anne Kerlan 教授、美国布朗大学王玲珍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传媒系周学麟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电影与媒体系助理张泠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卓伯棠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历史学何其亮副教授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程波教授、刘海波教授、黄望莉教授等近百位海内外电影学领域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旭,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分别发表致辞,肯定了此次会议的积极意义,提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坦诚交流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饶曙光教授用"守正创新,通变集成"来对新中国70年的历史美学做回顾和描述。提出在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要重建中国电影的基本精神,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对中国电影自身很多有益的经验进行梳理,同时也要拥抱高科技,实现融合发展。

陈犀禾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把它放在一个历史视野中寻求其内在的逻辑,并从理论资源和创作核心概念上提出两个关键词:国家理论和国家形象。陈犀禾教授还对十七年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国家理论指导下,如何产生歌颂新中国,改造旧社会所形成的两大主题电影做了梳理。

本次会议有六个分论坛,分别是"80年代"及其前后、聚焦"两岸三地" 、"乡土"影像的多重关注、当代影像及其产业、电影技术·动画纪录片研究、表演·女性·美学探索;以及两个专题单元:博士论坛和陈犀禾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近百位电影学者分别从电影历史、工业、美学、文化等角度系统地梳理与探讨了70年来电影发展取得的长足进步,并对未来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