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是谁?他的讲座会有人感兴趣吗?或许今天"00"后的大学生甚至年轻老师在咋一听到这个名字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9月2日下午,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把阿城先生请到了学院"大师讲坛"的现场,早早到来的"粉丝",前所未有爆满的报告厅,席地而坐的同学,这一切告诉我们之前的疑问是多余的。
阿城,全名钟阿城,是国内著名作家、编剧。曾凭借剧情电影《芙蓉镇》入围第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由他编剧的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入围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大家熟悉的电影《孩子王》、《棋王》、《小城之春》、《吴清源》等均出自他手。
上海电影学院师生以及校内外慕名而来的"粉丝"300余人聆听了阿城老师的本场讲座。讲座之前,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主持了特聘教授聘任仪式。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旭为钟阿城先生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随后,由副院长、著名导演田壮壮主持了讲座。
"我所谓的电影的本义,是满足人类视觉生理本能的移动和纵轴。"阿城老师从"老鹰捉兔子和蛇"的例子着手,阐述了视网膜对于捕捉动态影像的本能,进而仔细分析了若干非洲撒哈拉地区岩画、法国拉斯科岩洞的公元1万5千年前的岩画,结合在云南插队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的真实经历,再次印证人类追求活动影像的本能。从绘画转到电影,阿城老师运用电影的诞生日放映的影片《工厂大门》、芬兰电影《给雅各神父的信》中的两个片段作为讲座素材进行了画面赏析。除了对移动的追求,阿城老师通过对比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期的名画,说明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观看传统,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在复杂或直接的纵轴设计中的处理。
"我认为今天的讲座是很适合上海电影学院师生的,大家回去后好好揣摩下讲座的内容,再想清楚要提什么问题。"副院长田壮壮总结到。无论之前是否熟知,是否读过、看过他的作品,阿城老师的讲座是基础性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语言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为电影学院师生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听完讲座,学院张斌副教授谈到:"基于视网膜生理功能对移动的敏感与纵轴对于运动方向与距离感呈现的结合,是一种自发的电影媒体考古学与认知神经学思路,是电影研究的前沿话题。"
"大师讲坛"是上海电影学院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邀请电影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师给同学们开堂授课,提升学生的专业修养。从专业学习实践、学术研究、综合艺术修养等方面指引青年学子的艺术创作和学术航向,补充、巩固日常课堂的学习,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以大师典范,为上海电影学院营造浓郁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氛围。从梦枕貘到阿城,期待更多大师走进上海电影学院"大师讲坛",为师生创作和理论研究输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