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东方早报再发纪念文章:“金冠军”

创建时间:  2011/10/31  罗清池   浏览次数:

        一个月前刚刚卸任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前院长金冠军的突然去世,激荡起其师友、亲人无尽的哀思。古人云,读书人,应该立德、立言、立功,这才是内圣外王的君子的形象。即使以先贤如此严苛的为人处世标准来衡量,金冠军也是名实相符的,这也是在他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后,朋友圈子、微博、学生群体中间,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怀念与惋惜之情的重要原因。

  就立德而言,金冠军作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长时期的掌门人,却一直在繁华的大上海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他没有将学术资源化作个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攀升,而是严格坚守着公私之别,不将学术公器化作为个人私利的工具。京剧表演艺术家费名琰20年前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受教于金冠军,在他的记忆中,金冠军当年是上海大学为数不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年轻教授,日常生活上却是极其简朴的,当了院长后上下班仍骑着自行车而不用专车。金冠军处处为别人着想,为年轻教师创造优越条件和宽松的科研氛围。唯独没有想过自己,今年春节,金冠军搬进新居后才有了自己的书房。

  "他想的最多的总是别人,总是这个不容易、那个不容易,尤其新来、新毕业,初到沪上的同志不容易。所以,不管人家怎样对他,他都能宽容别人,仁义待之。"金冠军的夫人如此追忆刚去世的老伴,"其实他最不容易,老父亲十年瘫痪在床都曾是他担着,现在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也要照料,还有妹妹身体不好,全家负担几乎都在他身上,因为就他一个儿子,是家里长子啊……说起来我们这么不大的住处,住进这么多年,至今房贷还未还清……"

  金冠军在私人生活领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对待朋友、同事,他也总是急公好义。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院长郑涵教授对此深有感触:"金院长很讲情义,同事有什么问题,他能帮的都尽量帮。他总是为教师生活、工作问题着想,替他们解决住宿,为他们的孩子安排入学。他为了引进人才,会反复往人家家里跑。有个教授调到上大后,妻子的工作问题没有落实,金冠军几年如一日地到学校反映,最终帮他解决了问题。"严以律己,而乐于助人,这就是一个新世纪的学术带头人日常生活中累积的道德形象,这种道德形象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金冠军在对待同事、学生和亲人的具体细节中展现出来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高贵的人格品质。

  金冠军的人格结构中呈现出一个反复被提及的特性,那就是作为院长和资深教授的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和领导气,显得特别谦和与平易近人。影视学院石川教授给金冠军当了16年的随从和助手,亲眼目睹了在金冠军的带领下,影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筹建发展起来的过程。他对金冠军的做人肃然起敬:"金冠军事业心很强,毫无私心杂念。学院刚开始创建时,条件非常艰苦,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后来借用知识产权学院的四间房子做办公室。他对谢晋非常照顾,尊敬。就四间房,还专为谢晋准备了一间办公室,铺上地毯,家具、椅子都是最舒服的,让谢晋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办公条件。"

  最让石川羡慕的是金冠军的乐观、淡定、从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烦心事从不过夜。"他肚子大,脾气特好,经常笑口常开,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大肚皮院长’、‘最没有架子的院长’、‘上大影视学院吉祥物’。"

  就立功而言,金冠军对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现任新华社上海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的梁智勇仍记得在他就读期间这个从一穷二白处发展的学院的"成长史":在金冠军求才若渴、四处出击的努力下,陈犀禾、戴元光、金丹元、吴信训等一批知名学者,从海外、从兰州、从昆明、从汕头,从祖国各地奔赴上海大学。导演课上,谢晋和儿子谢衍导演来了,上海戏剧学院张仲年教授来了;电影史课上,学界权威丁罗男教授来了;纪录片课程上,北京广播学院任远教授、上海电视台海外中心主任王小平来了;毕业答辩会上,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任仲伦教授(现任上海电影集团总裁)来了……不久,学院与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法国里尔企业管理学院开展合作,合办双硕士学位班,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业界精英。

  梁智勇说,金冠军院长是只要听到国内哪所名校有教授想挪窝,他就会亲自登门,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地做工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评价道,现在上海大学的影视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金冠军则是其开创者和奠基人,没有他就不会有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今天。在短短的16年内,上大影视学院从创建之初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到今天发展成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教育体系的学院,而且是拥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三个一级学科的高学术层次研究型学院,拥有艺术学门类5个一级学科中的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些都与金冠军和他同事的艰辛付出是分不开的。

  数字虽不能说明一切,但凝聚在数字背后的心血,却能转化为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金冠军的学生、《新民周刊》首席记者杨江认为,金冠军在上海大学搭建的社科新论平台,邀请传媒界与新闻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每周五到上大做讲座,然后开放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滋润了上大的学术环境。经常被邀请回校做讲座,也加深了杨江对母校的感情。

  金冠军大学时代的至交徐生民(《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的追忆,也印证了金冠军在上大创造的这种学术平台的意义。他回忆道:"他经常请我去做讲座,就在他逝世的前几天,他还跟我通电话,邀我去讲辛亥革命。他对教学、学术,总是尽心尽力;对家里则照顾较少,总是为了学院的事,东奔西走的。"金冠军的夫人也说,金冠军将满腔热情都投入了工作,平常晚回家是家常便饭,连暑假都很少呆在家里,只有今年暑假,因为老母亲做了眼部手术要照顾,他才没怎么外出。

  金冠军的事功除了体现在这有形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提升方面,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甚至是素昧平生的学生的提携之上。这更是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润物细无声般的言传身教。梁智勇至今仍难以忘怀金冠军对他的"知遇之恩":"1998年初夏,我在武汉求学时,报考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轻柔:‘你好!我是上海大学的金冠军,现任影视学院常务副院长,我们的院长是谢晋导演,你对电影和电视感兴趣吗?愿意调剂到影视学院来吗?我们在招收第一届硕士生。’这个电话彻底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此前,我从未想过来上海,也未曾想过学习影视,更未料到一位院长,会亲自打电话给一名学生,安排招生事宜。后来才了解到,当年10月教育部已批复招生,而学生报考在先。如果不调剂招生,指标就要落空,延误学院的学科建设。金院长办学之热忱、之执著,可见一斑。"

  80后新锐导演黄凯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05届毕业生,毕业两年后辞职拍摄处女作《上海公园》,开拍后由于投资商的问题,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金冠军得知他的情况后,在关键时刻出手拉了他一把。影视学院先帮黄凯还清了之前投资商给出的部分,之后成为电影的出资方,出借一切能借的设备和关系。后来这部电影先后入围莫斯科电影节、上海电影节、台北电影节、英国布拉德福德电影节等10个国内外影展,而上大也成为了中国为数不多的投资拍摄数字电影的高校之一。

  金冠军看上去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大肚皮院长",一个性情中人,其实却有着心细如发的特点。费名琰念念不忘他结婚时的一幕特殊的插曲:"记得我结婚那年,为免大家负担没有设宴。金老师知道后说:‘小费这么大年纪总算成家了,大家应该祝贺一下’。于是利用星期天和同学们风尘仆仆从市区坐两个小时公交赶到闵行我的新家,并送我一套紫砂茶具以示祝贺,令我十分感动。因为我知道金老师是日理万机的忙,他放弃休息专程来祝贺学生新婚确实是承受不起。可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你结婚大家为你高兴,我当然要来’。"    

  就立言而论,金冠军在承受繁杂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色,他争分夺秒地展开研究,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学者。他先后主持了国家和上海市将近10余项课题,为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业界公认的贡献,也编写了诸多实用的教材,其主编的《传播学通论》等先后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嘉奖,编著的《当代传媒制度变迁》等20余本著作,也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组织者,也是一个出色的学者", 郑涵给这位前任如是评价。

  

                                                                                                                                                                                                                                                文:田波澜

  录入编辑:薛冬霞

上一条:朱恒夫在台湾戏曲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报告

下一条:我院在第八届上大青年教师本科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