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夫教授专著获市哲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创建时间:  2010/12/13  罗清池   浏览次数:

影视学院朱恒夫教授专著《滩簧考论》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戏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朱恒夫老师所撰写的专著《滩簧考论》,继获得国家级民间文艺理论著作奖"山花奖"之后,又获得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该书第一次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滩簧腔系剧种──锡剧、沪剧、苏剧、姚剧、湖剧、甬剧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廓清了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该书共分十章,为:滩簧名称考辨;滩簧的起源;常锡滩簧的发展;苏滩的兴起与发展;申滩的兴起与发展;宁波滩簧的兴起与发展;姚滩的兴起与发展;滩簧艺人研究;滩簧剧目论析;由民歌升华为丰富美听的戏曲声腔的滩簧音乐。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除了搜集前人的研究成果、观摩滩簧腔系各剧种的演出录相、阅读大量的剧本,还召开了四次规模较大的"长江三角洲滩簧学术研讨会",组织了两次历时一个月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爬罗剔诀,去伪存真,认真辨析,以正确地描述滩簧的历史,总结它的艺术特征,探索它兴盛衰亡的原因。

滩簧是一种由说唱曲艺嬗变为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形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起于吴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弹词、说因果、唱春、宣卷、昆剧以及其它花部剧种的影响,在它成为剧种之后,又自觉地向京剧、话剧、电影艺术学习。尽管它有多种名称──对白南词、南词、滩头、花鼓戏、串客、鹦歌戏等等,但"滩簧"的称谓是普遍的,在江浙沪的城市与乡村,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滩簧"一词。"滩簧"之"滩",应为"摊",为"摊破"之省略,即把某一种曲调展开来反复歌唱。盖因滩簧的原始曲调极少,为了唱完一个有相当长度的故事,只能扩展乐句,改变原先曲子的结构,有"破"之意。"簧"为"黄",在吴方言中,有"虚构"之意。

滩簧当源起于无锡、常州地区,始由乡民对唱山歌而发展为有"二小"(小丑、小旦)、或 "三小"(小丑、小旦、小生)角色的对子戏,然后进入了角色五六个、艺人职业化的"小同场戏"。清末民初,各地滩簧班社纷纷进入上海,在上海这一商业化并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大都市的温床上,催育了能上演故事曲折、人物众多的"大同场戏"。而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尤其是五十年代之后,各地滩簧经过形式到内容上的革新,进入了"剧种戏"阶段。尽管因资料缺如,至今仍无法弄清楚申滩、姚滩、甬滩、湖滩等是怎么生成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都来自于常锡地区的滩簧。因为,不论是苏滩、申滩、姚滩、甬滩,还是杭滩,它们都有常锡滩簧早期的"四卖一垃圾"和"四庭柱一正梁"的剧目;它们的曲调音质、结构基本上同于常锡滩簧的曲调;它们的早期剧目中不时描述常、锡、苏的景观、街道,甚至发生在该地区的故事。因此,它们是同源的,只是流传到某一地方之后,受当地的民歌小调、方言土语、风土人情、故事传说以及老百姓的审美习惯与当地的其它戏曲剧种的影响,在剧目、语言、音乐、表演、舞美上发生了变化,各自打上了当地的烙印,显示出不同于它地滩簧的艺术个性,从而改称为"申滩"、"苏滩"、"姚滩"、"湖滩"、"宁波滩簧"等。

各地滩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得到上海这一都市文化的哺育。清末民初,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混战,社会几无宁日,加之西方列强将大量的工业产品倾销中国,使得农民纷纷破产,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逐食。而对长江三角洲的人们来说,上海是他们首选的地方,因为上海在国内外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却得到了畸形的发展,工商业与城市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江浙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借助于刚刚修建的铁路为他们提供的交通便利条件,纷纷涌入上海。常锡籍的人多了,便自然地就有了常锡滩簧的市场。同样的原因,苏滩、湖滩、姚滩、甬滩也随即在上海登场。在都市商业化的引导下与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各地滩簧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但成长最快的莫过于上海本地的滩簧,它的独特的表现形式──"西装旗袍戏",摹写上海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反映人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它与剧院联手打造大型的剧目,在现代舞台上演出;它还学习电影、话剧与京剧的管理体制,突破了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之间搭班的模式,建立新型的剧团,采用编剧制,等等,都是其它滩簧无法企及的。所以,申滩是最早进入"剧种戏"阶段的戏曲表演艺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它就冠以"沪剧"之名。

滩簧于上个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与艺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尤其是名角,对所从事的滩簧表演,十分地迷醉,在把它当作生存手段的同时,更是将它当作一个神圣的事业来看待,自觉地探索,转益多师,使唱腔、表演、剧本的艺术质量不断地提高,并主动地授徒传艺,使滩簧事业代不乏人。

滩簧的剧目在不同的阶段,其内容是不一样的。其小唱阶段的曲目,多表现青年男女的恋情、思情与欢情;描述生活百态,并劝讽人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对弱小者予以深深的同情;而其结构简洁,易听易懂,其内容含有大量的"赋子"。对子戏时期的剧目,具有滑稽性、知识性与表演上的民间性的特点。同场戏时期的剧目,都赋予了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并具有了教育的功能,题材也扩展至社会的各个方面,追求情节的奇特与曲折。剧种戏剧目,则洋溢着时代精神,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则较为强烈。

滩簧音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脱离民间说唱体的特点,虽有改良,但进步不大。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由于有一批新文化工作者加盟剧团,使得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吸纳其它种类艺术的音乐曲调;编创新腔,强化剧种的音乐特色;帮助杰出的艺人形成富有个性的唱腔流派。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滩簧腔系各剧种的音乐工作者又在努力建构一个新的完整的音乐体系,虽然目前还没有显示出成效,但与时俱进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该书拓宽了中国戏曲史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戏曲史的内容。

该书对滩簧这一由说唱到戏曲的艺术个案进行细致的剖析,有助于戏曲发生学研究的深入。

该书在撰写的过程中,采用了传统考证、田野调查、召开学术讨论文等都多种方法,集众人的智慧,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该书总结了滩簧各剧种兴盛的条件与衰弱的原因,分析了优秀剧本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优秀演员的成功之路,为今日戏曲的振兴与演职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一条:五十七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

下一条:放大世博效应,培育会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