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主持进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社会接触调查

创建时间:  2012/03/09  罗清池   浏览次数:

扎实做好调查研究,服务文化发展繁荣
上海大学主持进行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社会接触调查
 
为了响应17届六中全会的号召,深入改革创新,推动服务质量、办节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跃升,迎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近期委托上海大学独立开展了艺术节社会接触大调查,以便确切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促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艺术节的未来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定位、更具体的目标、更科学的指导和更有效的策略。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政府承办,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海内外影响力最广泛的一个艺术节,截止2011年连续举办13,业已跻身世界十大艺术节之列,面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成世界一流品牌,带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艺术走出去的历史重任。
调查历时近三个月,由上海大学会展研究院主持,参与其事的有上海大学、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14位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47位研究生和本科生。调查结果形成了十几万字的研究报告,咨询评议过程中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有专家认为,这是艺术节开办13来最完整全面、最专业深入、最有价值的一次调查,不仅明确了艺术节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座标地位,探讨了社会认同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改善艺术节的组织运作模式,为未来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坚实基础,而且将有助于艺术节做强做精,更好地发挥艺术请进来、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大平台作用。为了表达对调研工作的肯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最近给上海大学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准确把握艺术节的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原则,是力求方法科学,数据详尽,结论可靠,能够用作决策参考。调查的内容,是艺术节社会公众接触情况,公益赞助商合作情况,报纸、网站与微博等媒体舆情情况,艺术节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外艺术节专项特色,开闭幕式及广场直播情况等。其中,重点是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关键是公益赞助回报激励调查,难点是媒体舆情调研和数据挖掘解读,三个支点是历史经验调研、国外艺术节特色专项调研和开闭幕式及广场直播考察。以上六项调查相互间存在有机关联、印证互动的内在联系。
公众问卷调查自1020日启动,1117日结束,共选定22演展项目,涉及不同艺术形式,涵盖国内外演出,分布在多个演出场所。其中,演出项目20台,含国外12台、国内8台,包括舞蹈3台,古典音乐6台,歌剧/戏剧/音乐剧5台,戏曲2台,爵士乐1台,魔术/综艺2台,儿童剧1台。展览项目2项,国内外各1项。问卷调查主要采取随机派发形式,现场回收清点封存,由专人负责有效性识别和数据录入。调查进行过程中,除1113日晚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一场音乐会调研因故临时受命取消外,其余21场均按计划完成。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438份,其中中文文本4384份,英文文本54份;最多一场回收493份,最少一场回收190份,平均每场回收211份;问卷总有效率80%。每份问卷设有85个数据采集点,总计须录入38万个数据。问卷经斟别录入后,通过SPSS专用软件和EXCEL通用软件两次处理,得出基本数据,再经多方征询意见,反复研究比对,在比较研究、关联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最终进入报告撰写程序。
媒体舆情的调查范围覆盖整个艺术节期间,并根据实际需要前后延伸,起止时间确定为930日至1129日共60天。调研对象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新闻、新媒体的网站评论和微博发帖。报纸媒体主要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等,各大网站包括艺术节官网、上海热线、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相关微博主要包括艺术节之友俱乐部微博,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主流网媒微博,以及中华网、人民网微博。
媒体舆情调研设定了"关注类别"、"满意度"、"消费能力与倾向"、"竞争性"等指标,通过艺术节与电影节、旅游节、音乐节的关注度测评和比较分析,为艺术节的媒体定位和传播策略提供必要依据。与此同时,对典型舆情做内容分析,为艺术节未来的改革创新提供宏观对策。为了实现相关信息的穷尽性获取,项目组动用了交大舆情中心的专用软件,抓取到两万余条有关数据,从中筛选出5千余条用作研究对象,以便寻找特点和规律。
历史经验调研采取文献研究法,根据历届艺术节的总结文本,深入进行比较研究和分类归纳,为改革创新提供纵向发展的系统性数据参照。国外艺术节特色专项调研的意图是从专业角度出发,针对性地借鉴国外发展实际,提取专项数据和特色经验,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提供策略参照。
调查工作自20111010日启动,到1210日完成初稿,又经听取专家意见,反复修改,直到12月底定稿,从公众满意程度、公益赞助激励、媒体舆情分析、历史经验总结、国外做法对照、开闭幕式及广场直播改进等方面,初步实现了对艺术节的全方位、多角度、有纵深地动态把握,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艺术节的性质、特点、成就和问题,有利于形成创新举措,适应未来需要,实现科学发展。
调查全程本着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学习世博会日进日新的做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微调改善,保证了调查的顺利进行。比如根据观众反应、现场反馈和各方意见,对具体场次、实施方式、现行问卷、数据表格、编号存档等细节,进行了慎重而必要的多次微调,以提高规范标准,优化调查效率,增强调查信度和效度。特别是在公众调查问卷设计这一关键环节,课题组在专家提供的初稿基础上,字斟句酌、反复讨论、模拟需求、征求用户意见、试调查调整,前后修改达12稿,花费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和无数精力,保证了问卷的质量和水平。公众问卷英文版在艺术节领导直接关心下,用最短时间完成了翻译、修改和完善,得到了外国专家的赞赏。
调查工作得到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和全程配合,得到了参与工作的各单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帮助。承担调查任务的研究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多为80后、90后。他们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怕困难,忠于职守,创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表现出上海大学生的职业操守、专业精神和道德风貌,令人刮目相看。
当然,一轮调查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限于时间、经验、眼界和其它各方面条件,调查本身也还存在若干不足乃至失误,有必要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提高。然而,能够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向世界一流从事基础性研究,调研团队仍引以为自豪。
                                                  (琦琰  奚可)

上一条:我校传播学牛海坤硕士论文被评为2011年市学生优秀成果

下一条:“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在上海大学正式启动